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围城》:一个人开始平庸的3种迹象

钱钟书先生最经典的作品《围城》小说塑造了抗战初期以方鸿渐为主的一类知识分子群像,记叙了他们所面临的教育、婚姻和事业困境。虽然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但这部小说揭示的人群的弱点,在今天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不肯吃学习的苦,就会吃生活上的苦
主人公方鸿渐他的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江南一个小县城做大绅士,算得上一乡之望。在留学期间,大学四年换了三个大学,没有得到博士学位。

为了给父亲和岳父一个交代,于是就买了一个假文凭。方鸿渐也是有羞耻心的,当他看到岳父把他留学归来刊登在报纸上的信息,他觉得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留洋归国后,他找不到工作,就在岳父的银行里当个闲差,他与青睐与他的大学同学苏文纨经常来往,结识了很多留洋博士。

其中有一位叫赵辛楣,他倾慕苏文纨,于是把方鸿渐当做情敌,为了支开方鸿渐,他于是写信推荐他去国立大学三闾大学任教,但是大学校长发现他学历造假,又没有学位,于是只是给他副教授的职位。

方鸿渐的课上,学生看不起,老师不待见他,让他觉得很难堪,一年后,学校的其他老师都得到了续聘,只有方鸿渐被解聘。

离开学校后,赵辛楣又推荐他去一家报社工作,表面上是资料室主任,实际上是个边缘部门,连薪水了很少果不其然,最后又被报社辞退。

方鸿渐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懒散懈怠,不肯吃苦学习,踏实工作,总是得过且过。对待工作应该是认真负责,踏实努力的。

生活的被动承受者,不懂得珍惜
方鸿渐留学归国后,被他的大学同学苏文纨所青睐,但是他真正喜欢的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于是方鸿渐整日周旋于苏,唐两姐妹之间。

由于举止不当及其他的误会,唐晓芙拒绝了方鸿渐的追求,也失去了苏文纨,后来方鸿渐被聘为一所国立大学的教授,后因能力不足以及办公室斗争失利而被辞。

在大学执教期间,他结识了孙柔嘉,稀里糊涂地和她结了婚,婚后两人经常吵架不和,生活一地鸡毛,后来,方鸿渐再次失业,妻子也因他闹翻回了娘家。

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进了去,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方鸿渐对待感情也是被动的,对于苏文纨的追求不拒绝,不主动,被动地接受着,对待工作也是如此,不积极,也不主动。不珍惜对待苏文纨的感情,也看不清自己,对许多东西不会主动争取。

停留在舒适区,消磨激情和斗志
方鸿渐到北平读大学,在大学里从社会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生活,大学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学无所成,生活懒散,没有积极专研学问,导致快毕业时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留洋归国后,没有找工作,只是在岳父的银行里工作,赵辛楣给他推荐的工作,到了大学任教,学生不喜欢上他的课,他也没有去反思,后来去报社也是到中午才去办公室工作,一味地停留在舒适区,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懒散。

一味地停留在舒适区,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在温室里越久,越会不堪一击,温室里的舒适会消磨掉你的激情和斗志,而阳光下的花朵虽然会经历风吹雨打,但是它也收货了阳光和雨露,长得俏拔挺立。

看过好多毕业多年仍然学习的人,他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好习惯,积极进取和主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踏实勤奋。

正如一个人说:“你要去相信,时光漫长,只要坚持学习你终将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拥抱独属于你的未来。”

点亮“在看”,我们要不断塑造自己,提升自己,把自我创造的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愿你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围城》:一个人开始平庸的3种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