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我就是不合群,怎么了?

前几日看来一篇文章关于不合群的人,我就是个不合群的人,有些话我也很想说出来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不合群”是一个红色加粗的词语,它的含义基本等同于孤僻、自我,不懂社交,与时代脱节。

“不合群”好像是“缺点”,但这个“缺点”又似乎人人都有。

当朋友们聊起当前热播电视剧,你是不是一句话都插不进?

当公司组织团建,你是否想过找借口推脱不去?

即使去参加聚餐,当别人聊得热火朝天,自己是否只能在一旁默默吃饭?

不得不承认,即使从小被灌输要“合群”长大的我们,(上课要跟同学一样积极举手、考大学要选热门专业、工作之后要重视每一次公司聚餐,同事邀约逛街要踊跃回应,当身边朋友开始结婚生娃时也不能掉队……)内心深处仍然住着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01

不是很合群,但可以假装很合群

朋友小龚毕业后进的第一家公司是房地产中介,从事数据整理与分析。部门里都是女孩子,因此每天都热热闹闹的,不是讨论八卦娱乐,就是约着下班逛街打麻将。

小龚刚进公司时,为了跟大家打成一片,逼着自己看不喜欢的电视剧,聊不感兴趣的明星话题,玩并不擅长的棋牌游戏。

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虽然自己跟同事相处融洽,但是彼此间的交流很浅薄,仅限于吃喝玩乐。

最令她尴尬的是,自从跟大家越来越熟之后,她发现平时稍微表现得勤奋、优秀的同事很容易被私下讨论,被冠上“心机深”“邀功精”“假惺惺”等标签。

大家不知道的是,合群低调的小龚,其实也很有自己的事业规划。入职之后,小龚一直在考虑往房地产策划发展,平时下班除了跟同事聚餐逛街,都在家恶补行业知识,最近正打算向公司申请参与策划部门的工作。

但让她犹豫不已的是,怕因此而成为别人的“谈资”。

困惑的她向一名事业有成的学姐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学姐笑了笑,问她,你这么合群,累吗?

小龚点点头。为了合群,化办公室热议的妆容,假装对别人的话题感兴趣,勉强自己去笑,假装很认真听,最后发现自己活得真的很累。

学姐说,假装合群很累,提升自己也不容易,既然两个都很难又无法兼顾,那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

坚定方向后的小龚,不仅向领导提出了跨部门协作的申请,也减少了跟同事的下班聚会。她不再考虑同事的“议论”,也没有时间去参与八卦,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在3个月之后成功转向策划岗位,薪水也翻了一倍。

02

不合群的人,不是没有朋友

“为什么优秀的人总是不合群?”

“优秀的人也合群,只是他们合的群里没有你。”

是不是突然有一种很扎心的感觉?你以为别人不合群,其实他们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交际圈。

鲁迅先生曾言: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正是这样的犀利文笔,鞭丑挞恶,得罪了不少人。

因此在很多人眼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他,太不合群。

萧红曾在《回忆鲁迅先生》里说过:鲁迅先生家客人很少,几乎没有,尤其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没有。

生活中,鲁迅不苟言笑,很少与别人合影,自己的照片也都一脸严肃,看着便十分孤傲,让人望而却步。

但是,不合群的人,不是没有朋友,而是他们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社交圈。

这个圈子,可能只有那么三两个人,但是一定情义相投,不离不弃。

鲁迅先生一辈子朋友不多,但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蔡元培、瞿秋白、宋庆龄、萧红、许寿裳。

其中,许寿裳和鲁迅是同乡,在日本认识后,就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在以后的30多年中,他们互相帮助,度过难关。鲁迅去世后,他顶住压力,力促《鲁迅全集》出版。

蔡元培是鲁迅的朋友,也是他的伯乐。蔡元培做教育总长时,将鲁迅调到教育部做事,当北大校长的时候,又把鲁迅调到了北大当老师。

宋庆龄在鲁迅病逝后,亲自为他选棺材和墓地,并主持葬礼,而且一人承担所有费用。

03

“不合群”是优秀的开始

冯仑谈过: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占95%,这类人是大众式的,没有野心,最大的梦想就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第二类只占5%,属于挑战式的。他们注定要经历很多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想要成为第二种人,就必须与第一类的大多数人相背离,承受别人的嘲讽、非议甚至落井下石。

但这是一条打破阶层固化,实现阶层跨越的捷径。

一辈子不长,要做的事很多,不必用“合群”困住自己的心灵。

当一个人摆脱无用的圈子,变得“不合群”,才能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都不再为了合群而合群,不再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

人生何其短,做个“不合群”的自己又何妨?

孤独是一座花园,愿你我都能如期绽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我就是不合群,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