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传说在这一天:地上的牛郎与天上的织女,会在银河鹊桥相会,无数的喜鹊飞到天上,搭起一座爱的桥梁,只为了让人间的牛郎能够与心爱的仙女织女幽会。
那么你知道关于七夕节的由来及习俗吗?下面给大家整理的七夕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夕节的来源】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来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相信大家都知道七夕节的来源,那就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整个故事的原由就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孤儿牛郎,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私自下凡的织女,两人在一头老牛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生儿育女,结果呢?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丢失后,到处寻找,发现织女在人间享受天伦之乐,那还了得?赶紧派人下凡把织女接走。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飞上天河想追回织女。拥有神力的王母娘娘,大手一挥,画出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将相爱的两个人隔在了两岸(说实在的我没闹明白,这牛皮都能飞上天的存在,为什么飞不过去这条河呢?)从此以后相爱的两个人只能隔岸相望了。两个人的故事总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嘛,所以爱情故事感动了天地,王母娘娘同意两人每年七月七可以幽会一次,所以这一天无数的喜鹊飞上天河,就是为了见证两个人至死不渝的爱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不知道,这中间隐藏了多少人对于美好的憧憬和深情!
【七夕节的习俗】
1、兰夜斗巧
兰夜斗巧起源于汉朝宫廷内的游戏,汉高祖的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时嫁给了扶风人段儒为妻之后,会经常跟人们说起在汉宫中七夕的事情。
2、种生求子
有一个很久以前的七夕节的习俗,就是在七夕的前几天,要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长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样子,然后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用红色或蓝色的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3、为牛庆生
每逢七夕时,许多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称为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自从西王母用天河将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能让牛郎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自己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4、拜织女
在七夕节的习俗中,拜织女是指纯少女、少妇们,大部分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是邻居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置茶、酒、水果、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还有几朵鲜花,插在瓶子里,花前放置一个小香炉。如果少女们希望能够长得漂亮或是希望能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可以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玩到半夜才散。
5、吃巧果
七夕必须食用的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称“乞巧果子”,其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为: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的之为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在宋朝的时候,市街上就开始卖七夕巧果了。
6、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是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关于七夕节的神话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
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夫妻不离不弃,和和美美,受到众人羡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在每年的七夕制作形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辰日,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最后来一首俏皮的宋词,让这个压抑的爱情故事多一些趣味。
《七夕》
宋朝: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不明白牵牛的用意是怎么回事,每年七月总要邀请织女在天上穿梭织锦给地上的人们看。你们年年让人间乞得巧去,岂不知道人间的巧多得很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