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作品简介: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作者是(美)穆来纳森,(美)沙菲尔。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经典名言语录:
1. 稀缺不仅意味着人们没有失误的空间,也意味着人们更有可能会出现失误。
2. 穷人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他们更接近于“经济人”。
3. 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够对认知形成改变。
4. 逃离稀缺陷阱,首先就需要制订计划。
5. 他们发挥失常,正是因为稀缺让他们太过专注。
6. 时间表排得最满的计划,不是好计划。如果没有构建起余闲,我们就会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
7. 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
8. 缓冲机制的构建需要在资源充裕时进行。
9. 道路占用率为85%时,虽然道路的面积足够多,但却没有充裕的余闲去吸收小型突发事件。
10. 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