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秋日望西阳》刘沧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
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馀杨柳暮烟凝。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
古诗今译:
秋天山上古木参天,树干上长满了苔藓,累累垂垂,层层叠叠,风景清幽,因而旅途的人们看到后立刻勾起了羁旅思绪以及增添了幽思之情。
太行山下黄河水滚滚东流而去,铜雀台西的魏武帝曹操的高陵巍峨耸立。
西风吹动着河边的发黄的芦苇,摇摆不定;接近傍晚,雨后杨柳树枝上的烟气袅袅,氤氤氲氲,犹如烟雾一样凝滞在树上非常迷幻美艳。
山上的野花被雨水打湿后,红色花朵滴水不断,仿佛是美丽的女子在伤心地哭泣;而树枝上的的寒凉的露水不断滴落,树枝摇摆,就好像承受不了这秋天的凉气和沉重一样。
注释解说:
(1)旅情:羁旅之情;(2)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是三国时期曹操所建,曹操死后被追封为魏武帝,被葬在铜雀台西的高陵。(3)蒹葭:指芦苇,芦苇到了秋天发黄,因而诗人形象的比喻成“秋色”。(4)寒露:就是指“寒露节”,于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2019年寒露节正好是昨天。
品鉴鉴赏:
1、这首诗是诗人游历太行山时所作,古诗前两句写的是看到房屋上长满杂草和苔藓,路过的人一看就会产生思乡之情,第二句用太行山,黄河水,想到古时候的铜雀台和汉武帝帝的陵墓,用来借古喻今,表明现在和那时有很大相似之处。风入蒹葭秋色动,雨余杨柳暮烟凝。这句话是写景的名句。风吹动蒹葭,让秋色看着更加动人,雨后的杨柳在水雾之中显得想在烟雾中一样迷幻美丽。之后写的是在寒露之中野花显得娇红就像女人流泪一样,树枝上的寒露压得树枝那以支撑。
2、通观这首《秋日观夕阳》,是一首美艳凄婉的秋日诗词,在美丽的风景中,诗人内心凄凉悲怆,因而放眼远望,看到的都是令人悲伤的景色,从夕阳西下,山路幽深,古木参天,满树苍苔,到滚滚黄河东逝水和远处魏武帝的陵丘,黄色的芦苇随风摇曳,凝滞的暮气令人迷茫,无一不是消极凄凉的迹象,就连美丽的野花,本来是红艳艳的,可惜在雨水打湿后,在诗人眼里也成了美人泣红妆,而树木上的露珠雨水滴答,更是让诗人感到非常苍凉。
3、自古以来,伤春悲秋是古代文人常见的艺术情结,是对自然景色变换的感伤,以及对自身遭遇的一种感叹。然而,秋天的景色,在不同的人眼里,则是另一番风景,正如刘禹锡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则是另一种积极的心态。正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感触不一定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态,这大概就是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4、不知道诗人刘沧当时为何感慨,因何感伤,然而整首诗清丽凄婉,尤其在艺术营造和渲染上具有极高的感染力,是古诗词中悲秋的代表诗词之一,其中的“风入蒹葭秋色动,雨馀杨柳暮烟凝。”,堪称描写秋色的千古佳句,值得吟咏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