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高阳台·西湖春感古诗名句(高阳台·西湖春感翻译赏析)

作者简介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

《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古词今译:
黄莺飞回浓叶遮掩的小巣,细浪轻卷湖面飘浮的柳絮,我的归船停在断桥边斜阳晚照里。还能再来游湖几次?想看春花又得是明年的花期。东风你姑且陪伴蔷薇多些时日,到蔷薇开放、可怜春天即将逝去。更叫人凄凉伤感、是那西泠桥畔万株绿柳,笼罩一抹荒烟已经罕见人迹。

当年“王谢堂前”燕子去了哪里?只见青苔厚厚布满犹如“韦曲”的巨宅,野草萋萋暗淡了“斜川”一般的景区。有人说起新的愁事:如今白鸥也在愁、它那里也不是忘忧的去处。无心再做歌舞升平的美梦,酒不成醉、睡难成眠、把门重重紧闭。窗帘也莫要打开,我怕见落花飞,怕听杜鹃啼。

注释解说:
⑴高阳台:词牌名,调名取自宋玉《高唐赋》,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2)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3)断桥:西湖景点之一。(4)西泠:西湖桥名。(5)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6)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品鉴鉴赏:

作者张炎,南宋名将张俊之孙。南宋亡后,以占卜为生浪迹南北。此词是借春游西湖有感,抒发亡国之痛。


接叶句,树叶密密相连为“接叶”。此句说叶底黄莺已然归巢。平波句,平湖之波,即细浪。此句说柳絮飘浮水面被波浪卷沉水中。断桥句,断桥是西湖一景。此句写作者船靠断桥,正值夕阳西下,说明游湖时间之久。


能几番游二句,易懂。自问不知还能再来几次,要看春花盛开,只有等到来年。言外之意,今年是来迟了。


东风二句,须知蔷薇开时已是春末夏初,故而要东风暂且伴蔷薇长住时日,因为此时春色已残,令人哀怜了。


更凄然三句,意思是花残春去也罢,更伤心的是西泠桥畔万株烟柳之处不再繁华,“荒烟”,意味人迹罕至。百度网文把“万绿”译作“万绿丛中”不妥,西泠桥一带皆是高大垂柳,桥不是藏在各种各样的无数绿色植物的丛中。昔日繁华的景象被一抹荒烟遮去,由岁月时光更替说到国家社稷改变,怎么能不更凄然呢?


当年燕子三句,分别翻用了刘禹锡、杜甫、陶渊明等前人的诗句。“韦曲”,唐都长安韦皇后娘家住处。“斜川”,在江西。陶渊明曾游览之地。此三句言前朝贵族衰落,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现象的凋敝。


见说新愁二句,百度解说粗略。见说,是听到有人说。假托他人口气,说不知愁的“忘机”之鸟也在发愁了。古人欲归隐往往说要与鸥鸟为伍,到鸥那边去浪迹天涯。黄庭坚有诗“此心吾与白鸥盟”。辛弃疾反说白鸥一身都是愁。张炎借辛弃疾之语,是说没有可以解脱愁闷的去处了,连鸥鸟活动的天涯海角都是愁。


无心二句,易懂。无心幻想旧日笙歌太平,只能闭门不出,浅醉,是不成醉。闲眠。是不成眠。想以醉酒睡觉逃避亡国之痛,都是不可能的。这个痛苦太深了。


莫开帘三句,是承接上三句。痛苦之极,闭门不出还要关窗掩帘。不忍见飞花落絮,不忍听杜鹃悲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后三句,又与前面“巣莺、卷絮”照应,有感而发,自然真切。


这首词反映了南宋遗民的精神痛苦而又无奈的心态,无须为之“拔高”,也不必责其软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高阳台·西湖春感古诗名句(高阳台·西湖春感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