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描写思妇的经典诗句(关于女子思夫的诗词)

唐代边塞诗人王翰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说的是边关战士的大无畏精神。话说边关战士可以大无畏,因为人不过是一死,一了百了;但对于后方,却是非常残酷,因为“对于世界你只是生命,对于家庭你就是整个世界”,特别是对于一个思妇。所以,中国古典诗词有关注思妇的传统,有一系列这方面的诗词表现出来。其中,有关于“思妇与征衣”的诗词,特别值得学习。

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是其中的代表作,全诗为: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想念你啊!想念你,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当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本诗的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对”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相隔之感。“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之感,但诗句写完“西风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之感,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照,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想象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至关紧要,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心中的操心。

宋代词人王炎在《梅花引》中写到:

裁征衣。寄征衣。万里征人音信稀。

朝相思。暮相思。

滴尽真珠,如今无泪垂。

闺中幼妇红颜少。应是玉关人更老。

几时归。几时归。

开尽牡丹,看看到荼蘼。

写的是思妇在“裁征衣、寄征衣”过程中的思想活动,征人在万里之外,而且音信稀少,要思妇如何能放心?只能“朝相思、暮相思”,相思成灾;眼泪流尽,到“如今无泪垂”了;相思令人老,所以“闺中幼妇红颜少”,但她却更担心“玉关人”,认为他更老;只能盼望“几时归、几时归”;思妇的愁绪无法解脱,看着牡丹开尽,再看荼蘼花开。

一首词,详尽地描写了思妇那颗日夜煎熬的心,从相思,到泪尽,到红颜老去,只有一个心思,几时归?

这首词,是入木三分的哀伤,思妇在等待中耗尽了一生的心力。元代诗人姚燧的《凭栏人.寄征衣》就稍显活泼一些,应该是丈夫出征才几年,思妇更为年轻有盼头。全曲如下: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想要给你寄冬衣,又怕你不再把家还;不给你寄冬衣,又怕你过冬挨冻受寒。是寄还是不寄,我拿不定主意,真是感到千难又万难。

征夫游子,年久不归,她迫切地想将亲手缝制的寒衣寄给亲人。“欲寄征衣”,正是她思念、关怀亲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转念一想,远方的征夫得了寒衣如果不想着回家了,就会更增加了分离的痛苦。这又是她十分忧虑的。语意一正一反,一波一折,把思妇对征人思念和关切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第二句则以反语倒说:既然寄了征衣,亲人不还,那就“不寄征衣”吧。这似乎可以消除“君不还”的忧虑了,但她旋即想到:自己的亲人又要忍受饥寒了。这是自己更不忍心,更为忧虑的。

总之,寄与不寄,都是一颗思妇备受煎熬的爱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描写思妇的经典诗句(关于女子思夫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