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王安石的写景名句(王安石写景抒情的诗)

王安石晚年经过数次罢相,心境渐渐平淡下来。他个人不爱静却爱动,特别喜欢爬山,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而他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写景更加精炼,而且不经意间,通过用典将思想感情加入其中,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先来看这首《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几间茅舍,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竹林幽深秀美;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邯郸道”,用典,比喻求取功名的道路。作者说“茫然忘了邯郸道”,也就是茫然忘了功名。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对比大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才是真正的“茫然忘了邯郸道”,全诗一句不提功名。而王诗,又是“朝鸡早”,又是“邯郸道”,一个真正的隐者,是不会涉及这些的。根本原因,还是作者没有忘记家国天下,用范仲淹的话说,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谓“茫然忘了邯郸道”,只不过是作者说,这里的风光实在是太好了,让我忘了功名仕途。但实际上作者一刻都没有忘记变法革新,要不然,“闻语鸟”,怎么会“似听朝鸡早”?

而在另一首词,《诉衷情·常时黄色见眉间》,王安石是真正准备归隐了,但实际上还是想着东山再起:

常时黄色见眉间。松桂我同攀。

每言天上辛苦,不肯饵金丹。

怜水静,爱云闲。便忘还。

高歌一曲,岩谷迤逦,宛似商山。

在这首词里,作者已经不说自己老了,而是“常时黄色见眉间”,古代“眉间见黄色”,是喜气之色,是心情愉快之意。“松桂我同攀”,一路攀爬,常见的是松树和桂树。“每言天上辛苦,不肯饵金丹”,天上作神仙太辛苦,还是我这样的凡人好。“怜水静,爱云闲。便忘还”,静静流淌的水流可爱,闲云野鹤也可爱,看到这些,我便忘记回家。“高歌一曲,岩谷迤逦,宛似商山”,这风光迤逦的山谷,让我只想高歌一曲,这里太像“天下第一隐山”,商山了,让我有了归隐之心。

“商山”,这个典故特别,特别在它是隐山,但又不止隐山这么简单。传说秦代四位博士因避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而隐居此山。汉高祖十二年,四位老人受张良邀请前往长安,扶助太子刘盈,使其免于被废,从此被称为“商山四皓”。商山和四皓也成为中国隐逸文化的象征,其所代表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儒家伦理受到历代士人的高度推崇。

所以,王荆公一说要归隐,二其实是在等待复出,随时为家国天下而努力。真是是做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王安石的写景名句(王安石写景抒情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