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一个伟大而多产的诗人,一生写诗近万首。刘克庄评价他:
《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
梁启超说: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可见从古到今,人们对陆游的评价很高。那么,陆游自己是怎么看待的呢?好的诗词、好的诗词是怎么来的呢?陆游在《文章》一诗里说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文章本来就是老天写好的,妙手只是偶尔得到了它。一言以蔽之:文章就在自然界中,我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很多巨匠都持这种想法。比如,曹雪芹就说,《石头记》本来就已经刻在石头上了,自己发现了它,然后增删十载,最后成书。牛顿就说了:我似乎只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男孩,不时找一颗平滑的卵石,或是比较美丽的贝壳来取悦自己。
陆游说,虽然文章是天成的,但只有妙手偶尔才能得到,一般人是得不到的。那么,要怎么才能成为妙手呢?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说了:
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怎么成为妙手,要读数年的书,哪怕是吃不饱穿不暖。杜甫也说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读书到底要读几年呢?陆游说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是说,少壮花功夫,学习要不遗余力,这样,到老才开始成功。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习: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我已经白头了,却读书做学问之心未死;冬天了,夜晚一夜风雪,但还是一盏青灯陪伴着我,学习到深夜。
那么,做学问,是不是读书就够了呢?不,陆游接着说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反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到的知识,还是相当肤浅的,要想深入理解,必须要付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