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赞美酒和酒具的诗词(诗中带有酒的诗句)

中国的诗词,从个人创作的开始,就跟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给予诗人们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也让诗人们肆行无忌、勇敢沉沦;也让诗人们丢掉面具、口吐真言。所以,诗词离不开酒文化,也离不开各种酒具。

1. 杯,文人雅士之酒具
相比较而言,酒杯是诗词中用得最广泛的一种酒具,喝酒用酒杯也相对正式,特别适合于文人雅士之间使用。而民间则倾向于大碗喝酒,像《水浒传》中,多用碗做酒具。对文人雅士来说,碗是用来吃饭的,用碗喝酒则显得不正式,不雅。

比如,宋代诗人黄庭坚在《寄黄几复》中写到: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桃李春风一杯酒”,一种“文人雅士、良辰美景”的美好,迎面而来。这里,如果换成一碗酒,则生生地破坏了这“良辰美景”的美好;同理,换成“瓢”或“壶”都一样。换成“樽”,则过于庄重。

相同的例子,在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也一样: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新词酒一杯”,十分精确和准确地表达了宋代文人中产阶级的那种悠闲、闲愁;他们富足,工于诗词;生活优雅,富于情趣;但又脱离乡土社会。

2. 瓢,落魄人士之酒具
瓢这个容器,一般是乡下人或者厨房里才用得到,对于文人雅士来说,瓢是绝对不会上桌的。因为瓢里盛了酒以后,不能再放稳,只能一口气把它喝掉,而且瓢的容量也相对较大,这肯定不是文人雅士的作风。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简卢陟》中写到: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在这首诗里,韦应物为他落魄的一生做了总结。说他是“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是“一生襟抱未曾开,空负凌云壮志才”;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到了末了,算是真正地放开了。

一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为他落魄的一生做了了结。算了吧!我至少还有一瓢浊酒,可以安慰安慰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风尘仆仆而又受伤的心。

这里,不用“一瓢酒”,难道要用“一杯酒”,这么落魄,诗人还能如此优雅地饮一杯酒吗?“一杯酒”不合适,那么“一樽酒”呢?就更不合适了;“一壶酒”勉强可以,但没有“一瓢酒”的冲击力大。

3. 壶,户外人士之酒具
壶是非常适合带到野外的酒具,在登山或郊游的时候,带一壶酒是非常合适的,在野外,一切都从简,酒杯也就免了。

明代诗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因为是在“白发渔樵江渚上”,当然是“一壶浊酒”更合适。“壶”适合野外,“浊酒”配上“渔樵”的身份,显得特别准确。

而北宋宰相李纲在《水调歌头·如意始身退》中写到:

碧天云卷,高挂明月照人怀。

我醉欲眠君去,醉醒君如有意,依旧抱琴来。

尚有一壶酒,当复为君开。

即使曾经贵为宰相,在野外也是一切从简,特别是他已经去职归隐了。所以,“尚有一壶酒,当复为君开”中,“一壶酒”是最合适的。

4. 樽,庄重场合之酒具
樽是更为复杂的酒具,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在诗词中,樽一般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

大文豪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既然是祭奠江月,当然是比较庄重。这里用“杯”也可以,“一杯还酹江月”,说得过去,但不如“一尊还酹江月”庄重。

清代诗人钱谦益在《丁卯元日》中写到: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一樽岁酒拜庭除”,在元日那天,中华民族会祭奠神灵、祭拜祖先。在这样隆重的场合,当然是“一樽岁酒”,而不是“一杯岁酒”。“一樽岁酒”显示了国人对神灵、对祖先的敬重;而“一杯岁酒”则显得太随意了,不合适。

5. 钟,精确量度之酒具
钟,作为酒杯,后面也叫“盅”,是一种容积较小的酒杯;同时,钟也有度量单位的意思。因此,如果需要强调人喝得多,用钟是最合适不过,用杯则失之准确。

大文豪欧阳修在《朝中措·平山堂》中写到: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描写年轻的太守,才华横溢,豪气逼人。“一饮千钟”更为准确,“钟”在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度量单位;而“一饮千杯”,也可以,但不准确,因为杯有大有小,没有说清楚是大杯还是小杯。

同时,“钟”在此比“杯”更能押韵,所以诗人最后选择了“钟”。

元代诗人元好问在《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中写到: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浩歌一曲酒千钟”,描写的是男儿豪情,在此用“杯”也是可以的;但“钟”更能押韵,所以词人最后选择了“钟”。

6. 觞,用于谐音之酒具
“觞”字作为酒具,一般在前秦的酒席用得比较多,后世就慢慢不用了,所以,诗词里也很少出现“觞”这种酒具了。

比较例外的是,诗仙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却用到了它: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太白不但想象力瑰丽,天马行空;文学素养也是世间少有。这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中的“觞”字尽显青莲居士的文采。因为“觞”字谐音“伤”,就是伤心的意思。所以,“欲行不行各尽觞”,就是要走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伤感,都尽情的喝酒。

如果这里写成“欲行不行各干杯”,那就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相同的情景出现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他在《减字木兰花·玉觞无味》中写到: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

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笔下纸上,都透露出浓浓的伤感。“玉觞无味”当然比“玉杯无味”好太多,况且还有“中有佳人千点泪”。

7. 觥,大型筵席之酒具
“觥”,一般是用在大型筵席场合的酒具,常用的成语,“觥筹交错”,即是用来形容这样的场合。

宋代诗人贾应在《水调歌头·晚日浴鲸海》中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黄堂宴,春酒绿,艳妆红。

文章太守,和气都在笑谈中。

正此觥筹交错,只恐笙歌未散,温诏促追锋。

来岁传柑处,侍宴自从容。

在“黄堂”,既有美酒,又有佳人,真正的大摆筵席。席间,笑谈和气,觥筹交错。只恐怕筵席未散,皇帝来诏。

宋代诗人臧鲁子在《满庭芳·澹露零空》中描写了在西湖上,大型的室外筵席的场景:

澹露零空,好风光袂,月华飞入觥筹。

青莲碧藕,芡实与鸡头。

笑傲纶巾羽扇,有如此、人物风流。

西湖上,不妨游戏,民富自封侯。

骈蕃。新宠渥,叶华延阁,领事园丘。

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

万里凉霄浩渺,使星共、南极光浮。

从今好,一秋长醉,直醉过千秋。

官员耽于享乐,一片“觥筹交错”;平民只知赚钱,以富自居。须不知南宋小朝廷,偏安一方,是不能长久的;只能幻想,“从今好,一秋长醉,直醉过千秋”。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赞美酒和酒具的诗词(诗中带有酒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