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翻译和赏析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隧写下此诗。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诗题为“寻”,由此而发,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及解释】:

(句一)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句二)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句三) “过雨”句: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句四) “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韵译】: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译文】: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赏析及阅读答案】: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前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翻译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