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此诗写于唐乾元二年,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喻之。诗中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怀念和同情,展现二人深刻的友谊。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注释及解释】:
(句一)天末:天边。君子:指李白。意:心境。
(句二)鸿雁:指代书信。秋水:风浪。
(句三)命:命运。魑魅:山精水怪。过:失误。
(句四)冤魂:含冤的鬼魂,此指屈原。汨罗:在今湖南湘阴,屈原投江处。
【韵译】:
凉风习习来自天边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还舒畅。
鸿雁何时能捎来你的音信?江湖水深总有不平的风浪!
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经过可作食粮。
你与屈原有共冤共语之处,请别忘了投诗祭奠汨罗江!
【译文】:
天边又吹来瑟瑟秋风,不知你近来心境如何。鸿雁何时带来久盼的书信?江湖上风浪迭起,怎好行船?绝世奇才,自古总遭遇命运捉弄;吃人的精怪正等着不幸者经过身边。你该向屈子的忠魂把冤屈倾诉,投一首诗到汨罗江上。
【赏析及阅读答案】: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