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洛阳女儿行》翻译和赏析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七言古诗。诗中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并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发抒作者的感慨。全诗两种对立人物各成独立的画面,却又相反相成地统一于全诗中。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

 

【注释及解释】:

(句一)才可:恰好。

(句二) 良人: 夫婿。

(句三) “画阁”句: 画阁朱楼庭院台榭,座座相对相望;桃红柳绿垂向屋檐,随风摆动飘扬。

(句四)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句五) 狂夫: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富豪。

(句六) 自怜:自己怜爱。

(句七)九微:《汉武内传》记有“九光九微之灯”。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句八)曾无:从无;理:温习。

(句九)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句十)越女:指春秋时期越过美女西施。

 

【韵译】:

洛阳城里有个少女,和我对门而居;颜容十分俏丽,年纪正是十五有余。

迎亲时,夫婿乘骑的是玉勒青骢马;侍女端来的金盘,盛着脍好的鲤鱼。

画阁朱楼庭院台榭,座座相对相望;桃红柳绿垂向屋檐,随风摆动飘扬。

她打扮好了,被送上丝绸香木车子;精美宝扇遮日,迎归鲜艳的九华帐。

丈夫年纪青青有权有势,富贵轻狂;意气骄奢,大大超过了富豪石季伦。

自己怜爱娇妻,亲自教她练习歌舞;把稀世罕有的珊瑚送人,毫不可惜。

彻夜欢娱,春窗拂晓才灭九微灯火;灯花片片飘落,掉在雕花环形窗格。

嬉戏之后,她从无温习曲子的功夫;梳妆好了,只坐在香炉边熏透衣裳。

洛阳城中认识的人,尽是富贵豪华;日夜往来的,都是赵李般大户人家。

西施洁净美丽,谁去怜爱这样姑娘;贫贱的时候,只好在若耶溪头浣纱。

 

【译文】:

洛阳女儿在对门居住,芳龄恰十五有余。丈夫跨着玉勒雕鞍的骏马,侍女用金盆献上鲜美的鲤鱼。相连的画阁、相望的朱楼,垂檐尽是一行行红桃绿柳。罗帏密密围护,送她到七香车上;宝扇频频遮面,迎她回到九华帐内。富贵的丈夫正当青春,意气骄奢胜过石季伦;爱怜地手把手教她歌舞,珍异珊瑚随意赠人也毫不吝惜。春日天亮才吹灭灯火,散落的灯花,片片飞洒在雕花窗上。嬉游整日,哪有空闲习歌练曲;梳妆完毕,只是娇慵地独坐薰香。城中相识都是豪富贵戚,日夜来往于显赫之家。谁怜惜那美丽的西施,贫贱时她曾经在江头浣纱。

 

【赏析及阅读答案】:

诗开头八句是叙洛阳女出身娇贵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狂夫”八句是叙洛阳女丈夫行为的骄奢放荡和作为玩物的贵妇的娇媚无聊。“城中”四句是写她们的交往尽是贵戚。结句以西施出身寒微、虽美而无人怜爱作为反衬,抒发作者的感慨,也隐含诗人对贤者不遇的寄托。诗极力铺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和空虚无聊,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露讽刺了腐朽的上层社会,寓意深远。

本诗是诗人十六岁时的作品。诗中的“女儿”似是一小家碧玉而骤名成为贵妇人,但她的生活并不幸福,除了陪丈夫玩乐之外,就只余下“妆成只是熏香坐”的空虚。和浣纱的越女究竟谁可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迥然不同的理解。诗的主旨是讽喻的,但也透出怜惜之情。

全诗描写了两种人物形象,一贵一贱,一奢靡,一穷困,各成独立的画面,却又相反相成地统一于全诗中。写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笔铺张扬厉,穷形尽相;后一部分以简笔淡然点染,意到即止。一繁一简,繁简各宜。诗中有讽刺,有同情,有慨叹,而这又深深地隐蔽在文字背后。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洛阳女儿行》翻译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