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翻译和赏析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是一首抒情诗,被贬永州时作。先写晨起活动及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由此引出内心的抑郁之情。全诗描写了习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释及解释】:

(句一)汲(jí吉):从井里取水。拂:抖动。

(句二)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东斋: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句三)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了(li?o):懂得,明白。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句四)遗言:指佛经所言。冀:希望。冥:暗合。缮性:修养本性。熟:精通而有成。

(句五)道人:指僧人重巽。缮:修持。

(句六)膏:润发的油脂。沐(mù木):湿润、润译。

(句七)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悟悦:悟道的快乐。

 

【韵译】: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译文】:

从井里打上清凉的井水漱口刷牙,心里清静,接着拂去衣上尘土。悠闲地捧起佛门的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起来。佛经真谛世人并没有真正领悟,荒诞之事却被人们追逐。佛儒精义,原本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修道禅院多么幽雅清静啊,绿色的鲜苔铺满大地,连接到竹林深处。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松树苍翠,宛若沐浴过般清新。清静使我恬淡,我悟出佛理后内十分舒畅满足。

 

【赏析及阅读答案】:

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他生活在一个腐朽衰败的时代,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客观上受到无数打击,主观上又受到儒、释、道“三教调和”思想的限制,结果才不得施展政治抱负,贬斥终身,壮志未酬,走完了悲剧的一生。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再看结尾二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意思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又觉意味更深一层。它既与前面的景物相连,写出“闲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带点落寞孤寂的韵味;又与前面的读“经”相呼应,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与当时的佞佛者大相径庭,其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这就又透露出诗人卑视尘俗、讽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而这两者——情景与读经,前后呼应,融为一体。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从章法上看,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读完此诗,姑且抛开诗人对佛经所持的错误态度不论,不能不为诗人的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所感动,从而进到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中去。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翻译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