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翻译和赏析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韦应物诗集中重要的篇章。这首诗创作在和文士宴集中,文人们高谈论阔。期间诗人自惭居处高崇,不见黎民疾苦,深感遗憾,并写下此诗议论风情人物。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原文】: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注释及解释】:

⑴森:密密地排列。戟:古代一种兵器。

⑵宴寝:宴,意为休息。宴寝就是私室,内室。这里指休息的地方。

⑶海上:指苏州东边的海面。

⑷烦疴:烦躁。疴,本指疾病。

⑸居处崇:地位显贵。

⑹斯民康:人民康乐。

⑺理会:通达事物的道理。

⑻达:旷达。形迹:指世俗礼节。

⑼时禁:当时正禁食荤腥。

⑽幸:希望,这里是谦词。

⑾金玉章:文采华美、声韵和谐的好文章。这里指客人们的诗篇。

⑿神欢:精神欢悦。

⒀吴中:苏州的古称。

⒁群彦:群英。汪洋:众多。

⒂大藩:这里指大郡、大州。藩,原指藩王的封地。

 

【韵译】:

官邸门前画戟林立兵卫森严,休息室内凝聚着焚檀的清香。

东南近海层层风雨吹进住所,逍遥自在池阁之间阵阵风凉。

心里头的烦躁苦闷将要消散,嘉宾贵客重新聚集济济一堂。

自己惭愧所处地位太过高贵,未能顾及平民百姓有无安康。

如能领悟事理是非自然消释,性情达观世俗礼节就可淡忘。

鲜鱼肥肉是夏令禁食的荤腥,蔬菜水果希望大家尽管品尝。

大家躬身饮下一杯醇清美酒,抬头聆听各人吟诵金玉诗章。

精神愉快身体自然轻松舒畅,心里真想临风飘举奋力翱翔。

吴中不愧为文史鼎盛的所在,文人学士简直多如大海汪洋。

现在才知道大州大郡的地方,哪里是仅以财物丰阜而称强?

 

【译文】:

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适意而清凉。烦热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在高堂。惭愧啊,我的居室竟这样华丽,却不曾见百姓有多么安康。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荤腥不宜于盛夏的时光,请大家把蔬菜和水果品尝。我俯首饮下一杯酒,抬头敬听各位金玉般声韵优美的文章。心情欢畅身子也变得轻捷,我真想要凌风飞翔。苏州有众多才士,俊秀的人物济济一堂。我明白都市所以宏大,并非多物产而是盛于文章。

 

【赏析及阅读答案】:

这首诗是韦集中的名作。白居易称赞它“最为警策”(《吴郡诗石记》),杨慎称赞它“为一代绝唱”(《升庵全集》卷五十四),他们除了着眼于它的艺术成就外,主要是赞扬韦应物居安思困的襟怀。“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一饭不忘来处,这是他关心民情、搞好政务的动力。而这,正是《诗经》以来“缘情体物”的优良传统的继续。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燕集诗,是一种”应用诗”,应酬意味甚重,然而这首诗却不同凡响。它既十分得体,又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当时领袖东南诗坛的气度,及其淡远中见闲雅雍容之致的创作个性。此诗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第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这种深刻的认识,来自他历年担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第三层为”鲜肥”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诗人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第四层为最后四句,诗人悟得,自己拜领君命守土大藩,治理东南财赋之地,其实还不足幸,最幸运的是东南人杰地灵,文史兴盛。这一结尾既承上申足情趣,又隐含作为州守,当以文教兴邦的深意,而在结构上,更上应全诗的枢纽–“烦疴”至”未睹”四句,在切合燕集诗体制的同时,有无尽余味。

这首诗不仅艺术水平较高,更表现了作者居安思困的襟怀。”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一饭不忘来处,这是他关心民情、搞好政务的动力。而这,正是《诗经》以来”缘情体物”的优良传统的继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翻译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