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是唐代诗人邱为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内容大致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却不遇的古诗。本来是叫人失望,惆怅的心情,却看到美景,作者心境开朗,收获了惊喜和满足。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邱为
【原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及解释】:
(句一)茅茨:茅屋。
(句二)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句三)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句四)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句五)“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句六)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
(句七)“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句八)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韵译】: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译文】: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为了寻访隐者,走了三十里路。轻扣茅房的门,竟无开门童仆,往室内张望只有几案板。主人是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了呢?一定是在秋水碧潭中垂钓呢。来得不巧,错过了和屋主见面的时机,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绿草刚刚受到新雨的浇灌,松涛声声,随着风送进窗户。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透彻。兴尽了才下山,我乐在其中,又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赏析及阅读答案】: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不遇,似露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宕开一笔,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所居环境的闲静优美,将他的志趣与诗人自己的追求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了一种倚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在笔者看来,诗中句句在写隐者,也时时在写诗人自己,写他对隐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来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