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宿王昌龄隐居》翻译和赏析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是唐代诗人常建写的五言律诗。常建和王昌龄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常建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全诗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释及解释】:

(句一)测:一作“极”。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句二)犹:还,仍然。

(句三)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句四)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韵译】:

清溪远流一眼望不到尽头,故人隐居之处只见飘浮孤云。

松树枝头露出朦胧的弯月,清辉播洒好像还是为着郎君。

茅亭台前花影像睡着一样,栽种芍药的院子滋生出苔纹。

我也将要远离纷繁的俗世,到西山与鸾凤白鹤相伴为群。

 

【译文】:

清溪的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赏析及阅读答案】: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诗中景物描写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开篇交代王昌龄隐居附近的环境,将整个画面置于一个有清溪有孤云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都是隐者居处的象征,而一个“清”和一个“孤”则着重突出了清高之感,从侧面写王昌龄品行高洁。

视野慢慢从远处拉回,看到的就是附近的松树和树枝间隐现的明月。明月不知今晚茅屋换了主人,还是为王昌龄洒下清光,这里同时暗示王昌龄不在,只有作者一人,更体现出环境得清雅和孤寂,衬托王昌龄的清高。

再下来就是茅屋周围的景物,花的影子仿佛也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种满莳药的院落因为久无人来而滋生青苔。这样一个安恬的夜晚,在月光的映照下莳药的色彩和青苔的翠绿都是淡淡的,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宿”字赋予花人的情态,显得尤为生动。这里也透露出王昌龄虽然隐居但并未意志消沉,热爱生活的他将住处装点的别具情趣。

尾联表达自己隐居的志向。“鸾鹤群”出自江淹《的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此时王昌龄已外出重返仕途,这里用了一个“亦”字,表示愿和王昌龄一同归隐。

整首诗给我一种安静、宁谧、清幽、闲适的感觉,景物描写非常传神美好,画面感强烈,我在读诗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仿佛置身于深山中,烦恼一扫而空。景物动静结合,流动的溪水、漂浮的白云、挺立的松树和树枝建时隐时现的明月映照进茅屋的花影、庭院中的苔纹,使整个画面生动鲜明。由此我想到是人的隐居生活应该是自得其乐的,抛开了俗务的缠绕,每日欣赏风景,吟风弄月,逍遥自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生志 » 《宿王昌龄隐居》翻译和赏析